你幾歲?

從去年底、新曆年到舊曆年這段時間,我的腦海中一直廻盪著《大亨小傳》電影主題曲「Young and Beautiful」。
最喜歡的一句歌詞是:
Will you still love me when I got nothin' but my aching soul?(當我一無所有,你是否仍然會愛著我痛苦的靈魂?)
想來應該是在歲末年初,回憶與心境的共鳴。因為今年,搬來花蓮滿1年,書店邁入第9年;因為Miru 50歲,我55歲。
我們和這家店,一直都在適應著大社會與小環境,調整年歲增加在身體與心理上的變化。沒有好或壞,就是盡力讓自己在時代的洪流波瀾起伏裡,保持正確的方向。也一直保持在忙錄的生活中,還可以有多餘的空檔,抬起頭、打開心房,感受週遭景色的壯闊或者日常細微的變幻。
就在這些感受當中,我們想到了「你幾歲?」這個主題,為新的一年安排的一次小書展。
一開始,在心中只是個慨念,等書找齊,整列排開在櫃檯前,現代台灣看待年歲的格局,也就變得明顯起來:
0~10歲之前,是灌溉愛與想像的階段。
選出來的,從0~10歲的書,只是讓讀者概略的知道不同年齡孩子的性格分析。
每個年紀的小孩都有他們需求,唯一共通點就是:「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不是別人說的,可以給他們什麼,而是在共同生活的日常當中,身為父母的人應該要知道,孩子需要的是什麼。
每天生活在一起的至親都不能瞭解,還有誰可以了解你的小孩?
12~15歲,是賀爾蒙開始作用、長出勇氣、想要成為大人的階段。
這時候孩子就是在找尋學習的榜樣,父母、長輩、老師、親友、偶像……都是。因為想要學習,他們觀察大人的眼光特別明亮。如果大人們停滯不前,他們就會越過你,尋找其他有趣的事物。
16~19歲,是好奇心的暴發,也是開始向外探索的階段。
這個年紀衝撞的力量強大,也正是想要革命的年紀,阻擋這種力量,很容易兩敗俱傷。
除非他們願意,這個年紀的孩子大部份的時候都聽不進父母說的話。只能借助外力,比如他們信任的親友長輩,或是遇到了傷害、阻礙,才有短暫的時機可以溝通。
最重要的就是,為自己和孩子,找到可以對話的機會。
25歲前後,就是向前衝的階段。
拼命工賺錢,拼命談戀愛,拼命找樂子,或是拼命找人生的真正方向。他們就像一匹放出籠子(學校與父母的約束)的野獸了。無拘無束(自以為)或不想被拘束。
30~45歲開始,是一個生命的轉折。這個階段會開始思考過去、現在和中、老年後的自己。
如果在這年歲有了自己的小孩,就會從他們身上看到自己成長的影子。
那是非常重要的事,因為看著一個新生命,從孕育、出生到長大成人,是一件非常神奇的經歷。而有了這個經歷,你的過去才能和現在接軌,讓你對生而為人的歷程,產生體悟。有了這種體悟,才會有一個完整的人生。
50~60歲又是一個階段,人生的下半場,因為身體的衰敗、智力的退化,有人開始不知所措,有人放棄,有人找到新的節奏。
好奇、接受轉變還有離開舒適圈,是跨過這個門檻最重要的動力。
到了70歲,如果沒有放棄,沒有被困在衰老當中,就是開始展現人生智慧的年歲了。越過的是一個身體可否繼續使用的關卡,是人生經營走向精神富足的高峰。
到了80歲、90歲甚至100歲的時候呢?
我最想談的是這三本書。
第一本是林寶保先生的文字、攝影作品《老農夫 讚》,小標題是〈安靜工作,吃自己的飯〉。這本書作者紀錄他認識了四十幾年,「一輩子在天地間勞動」的老農夫,充份表達了他對這簡樸生命敬意。每翻閱一次,都會被感動一次。
這本書出版時老農夫己經94歲。在2022年以96歲高齡過世。
第二本是楊絳女士,在96歲寫的自問自答《走到人生的邊上》。
楊絳是近代中國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馬華作家苑俊奇,在第二本《鏤空與浮雕》作品中,以張愛玲和她並列,為民國至今兩個重要的文學才女。
她在先生(錢鍾書)和唯一的女兒過世,數十年之後,以直接面對的方式,書寫人生最後歲月,在「老、病、忙的鬥爭中掙扎」。
楊絳女士,在2016年以105歲高齡過世。
第三本是攝影集《人生百年》。蒐集了75位百歲男女的影像結集成書。這75位百歲長者,每個人全身都刻畫了歲月的㾗跡,數不清的皺紋與老人斑,襯托他們的形像,真是美麗得令人讚嘆!
只可惜這本書已經絕版!
那天,古殿的信凱來書店談他對古音樂錄製的保存志業,讓在場的朋友們聆聽,用90年前的手動留聲機,播放80、90、100年前灌錄的黑膠、蜂膠唱片。有德布西的《月光》,貝多芬的《月光》,帕格尼尼的《鐘》……等,都是我耳熟能詳的古典樂。
雖然因為技術的古老,從只有單聲道的音箱,演奏出來的音符帶著雜訊,可是聽完之後的感動,是我在現代錄音,那極度精緻的演奏中有很大的差異。在完美修飾和百年前的純粹音樂聲中,因為有了時間的差距,顯現出時代的不同,也告訴我,什麼才是真正的感動。
也讓這次新年,在元宵那天有一個真正美好的開始。

~吳巍
 
Share this Post:
上一篇
五十歲,很瞎

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