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業共榮共學,再談東區精神

除了忙書店的工作,也把一些心力用在書業圈【閱讀領域見學團】學習社團上。
過去很少公開提及這件事,是因為做這些事不需要張揚,但最近意識到自己身為「東區孩子」應該在長大的過程中認識群體共榮的概念了,也必須談談東區生活帶給我的精神面。

這周往返嘉義路程,舉辦【閱讀領域見學團】的討論會,過去的新年啟始總會辦場討論會,讓新的一年開始能整整意志、交換想法,或是互相鼓勵,好再往這一年好好前進。去年因為搬家開幕的忙碌暫緩些社團工作。
這個社團成立五年間,開辦了十五次的活動,包含學習課程、出版交流、討論會。每次都是我一個人主辦,但總會有人熱情協力幫忙這件事完成,包括場地、報名、準備飲水、午餐、接待、設備、甚至引介各路優秀的講師跟出版圈編輯。這一路幾年,台中梓書房、晨熹社、實心裡、仰望書房、嘉義勇氣書房、島呼冊店都能大方且用心的協力幫忙完成社團的活動,也有誠品前輩主管投入幫忙,帶領我們走進國家圖書館見識不得了的珍本藏書,以及走入時報出版大樓逛一圈。
在社團裡,我從不覺得需要一個主權者,也不覺得需要限制任何討論發言。只要真誠敞開事情就會投往正向,彼此散發出來的魅力,就是每次活動後產生的提升力量。

但有很多時候會想直接關掉社團,比如治療那段時間,覺得自己體力無法做任何事。
或是團版討論感到灰心時,我不想一直戰書價折扣問題,只是希望書業朝向健康的體質邁進,但是問題在眼前,多年仍然沒有改善總是會無力感。
今年見學團只希望完成一件事,就是大家一起去日本書店交流。
但現在想想自己的旅費都還沒著落,倒是信心滿滿的覺得一定去得了。
也沒多想,順著就是了煩惱也無用。
這周討論會剛結束,心中還是滿滿的收穫,還是需要這樣見面談談啊。許多書店人是一人開店所有要面對的,都會有難過的時刻,能多個討論就會多個腦袋多個想法,一定會有解方。

最近幾天,東區孩子一一湧上在文章下留言,看得心頭好熱好多回憶。
也在這些留言中以及一些往返的訊息裡,慢慢看到東區人的特質如此特別,也在連結網絡中看到東區的特殊性。
在電影裡,看到阿川這個男生的態度,是讓我直接想到東區人的共榮互助的習慣。傅天余導演說文章裡才讓她知道有個慈善基金會,然後在朋友間也發現東區人的參與率極高。幾乎是用一種叔叔、伯伯、阿姑、阿舅的全家族連結性參與。東區人在做這種善事,也彷彿都插上福氣與義氣的翅膀。也用一種你也會變得跟我一樣快樂的那種神情在看著授與者。所以這種精神就可以傳遞的很廣。我認為這種分享特質是賦于責任任務的,而且是一種像光的使命。

當我開始書店時,也會想著在這個圈子可以也應該一起共榮。
但對很多人來說是不相信「共榮」的存在,要相信「共榮」就像要去相信純真的童話一般。
覺得入社團就是利用人脈關係,或是取得可用利益資源。
進入社團取得利益的想法,其實是一個簡單低階的利己邏輯,但要談到「共榮」其實是更複雜的「利他就利己」,要談這個循環概念之前或許應該先說說「共生」。
每個行業,或是跨領域的行業,都存在著「共生」,因為沒有人是可以單獨一個人就做好全部的事,或是無法一個產品從頭的原物料生產到尾的成品都自己完成並且銷售。所以每個行業幾乎是各種連結的「共生」關係,但是從「共生」關係互相理解、互相協力,就會產生「共榮」,而且「共榮」會是一種循環,落在每個環節來來往往中。
這是一種信任的累積,與想要保持友好關係的基本態度。
「共生」的互相關係如果是雙向性一往一來,「共榮」就會產生。但如果是單方面的一往,就很難產生「共榮」,因此除了利益關係,也必須又更多關係的連結跟互往。「共榮」的前提是,不管組織的大或小,共榮性會在自然運作中互相利他利己,大組織也需要小組織去做彈性運用的多樣變化性,小組織也需要大組織的協力拓展。沒有誰比較厲害誰才是老大,這也是我在東區看見的模式~群體共生共榮,可以創造出很大很多面向的能量。

為什麼我開書店,又投入運作社團去彼此協力,希望的還是群體共榮,
回想因為我是東區長大的孩子,所以有這樣的想法。
我會覺得這是一件非常棒的事。

~Miru


謝謝參與的大家~
一本書店
共感覺
羅玫玲
紅氣球書屋
教育電台
旅人之森
野生藝術工作室
晃晃書店
有間書店
樂心書室

Share this Post:
下一篇
書的詮釋魅力

其他文章